| 历史沿革 |
| 学院简介 |
| 现任领导 |
| 机构设置 |
文史与传媒学院前身为许昌师专中文科、历史教育科,1984年分别更名为中文系、历史系。2004年1月中文系、历史系分别更名为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3年7月分别更名为文学与传媒学院、旅游(历史文化)学院。2020年5月院系调整,历史学专业与文学与传媒学院合并,组建文史与传媒学院。
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戏剧影视文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4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500人。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是许昌学院一流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是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魏晋文化研究中心是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入选河南省首批高校新型智库。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为河南省精品课程,现代汉语、汉语揭秘、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表导演基础、“青春筑梦 传承文化”社会实践等课程为河南省一流课程;世界当代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语言学概论、中国传统文化分别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为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文明互鉴与国家治理”科研团队为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为河南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77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0人,博士学位教师36人,“双师双能型”教师11人,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1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1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河南省教学标兵3人。近年来教师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4人次荣获省级教学竞赛奖,10人次荣获厅级教学竞赛奖,15人次荣获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荣获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10余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被CSSCI收录的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近30部,教材10部。
学院教学设施完善。拥有多功能演播厅、摄影摄像实验室、戏剧排练室、非线编实验室、录音配音实验室、拉片实验室以及多个播音语音实验室;拥有索尼4K电影机、单反相机、滑轨、监视器、飞行器等各种设备,能够满足学生课堂内外实训的多方位需求。学院在许昌市及周边中小学、许昌市广播电视台等建立了专业实习见习基地,创办有“喜马有声学院”专业实习平台。
学院注重学生培养。近年来,原创话剧《当归》获大学生戏剧节最高奖“金刺猬”大奖;2人次荣获全国京剧大学生比赛一等奖;1人次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次被评为河南省“最美大学生”;7人次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200余人次获省级学科竞赛奖。多名学生被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全国重点院校录取为研究生;百余名学生先后通过公务员、选调生考试被各级政府行政机关录用;大部分同学在中小学、教育教辅、报社、电台、电视台、传媒公司等单位就业。
近年来,学院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河南省高校优秀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模范职工小家”“河南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奖”“河南省汉字大赛优秀组织奖”“上海大学生电视节视频广告大赛优秀组织单位”“许昌学院目标管理考核突出进步奖”“许昌学院目标管理考核优秀单位”“许昌学院科研工作先进单位”“许昌学院学生工作先进单位”“许昌学院五四红旗团委”“许昌学院学业规划大赛优秀组织奖”“许昌学院挑战杯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
魏都巍巍,颍水汤汤,许昌学院文史与传媒学院将一如既往地踔厉奋发,守正创新,在迈向高水平办学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勇毅前行!(数据截止日期2025年9月)
许昌学院文史与传媒学院
电话:0374-2968961 邮编:461000
地址:许昌市八一路88号许昌学院文科综合楼
![]()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