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深化历史学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1月3日,我院在文综楼1723会议室召开历史学专业培养方案论证会。副院长韩启振、李俊丽及历史系全体教师参会,共同为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升级建言献策。论证会由李俊丽副院长主持。

论证会上,李俊丽副院长首先阐述了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背景与重要意义。她指出,本次修订工作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修订工作将严格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着力构建更加科学、规范、前沿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具备扎实史学功底、跨学科视野和强烈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韩启振副院长围绕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改革方向发表了讲话。他强调,新培养方案应突出历史学专业特色,优化“通识教育-专业强化-实践创新”三级课程模块,重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课程体系。他特别指出,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史料研读、教育实践、学术写作等核心能力训练,同时鼓励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根本转变。
会上,历史系主任杨继刚就培养方案的具体架构与核心课程设置进行了详细汇报。他提出,新方案将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构建完善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在核心课程群建设上,将夯实“中国史”、“世界史”两大基础,强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模块,着力打造既保持传统优势又兼具时代特色的课程体系。
历史系副主任高岩松聚焦实践教学环节与第二课堂建设提出具体设想。他建议构建“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社会服务-毕业论文”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加强与博物馆、档案馆、中小学等单位的协同育人,拓展实习实践基地。同时,通过组织读书会、学术工作坊、史学论坛等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与实践能力。
历史专业其他教师也纷纷发言,围绕培养方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论证会针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使历史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审核:许涛,图片来源:李俊丽)